但又怕有谣言蛊惑人心,故他们暂且当个凡人。
那两个贵人一看,急忙过来给圣僧见礼。不急不躁就坐在旁边等着。
刘利光一直低头扒拉着汤闷声不响地喝着,吃了一个馍馍。
待几个人吃好,一起走入后面圣僧住的正房内。
圣僧师傅坐在主位,问他们:“你们是因为什么起的病因?可有医治过?”
那年龄大的贵人过来对圣僧行礼:“好叫师傅知道,我这个病是心病。
有人不按信誉行事,让我们无法释怀。故一路追踪到此,请师傅给予救治。”
妇人拿出一张告示递给圣僧,又看了看刘利光和女儿,继续道:
“我夫妻年近半百,膝下只有一个独生女儿。
当初我女儿重病在身奄奄一息,已经是病入膏肓无人能治。
我家贴出告示昭告四方道‘凡能治好我女儿病者,不论贫富老少。
定当招赘我家当女婿,承担这万贯家业。’
怎知那刘利光撕了告示来看病,还确实是治好了我女儿。
他却不肯承继我祖传家业,让我家后继无人。
如今半年有余,女儿的终身无处寄托。请师傅做主。”
刘利光叫了起来:“我一个居无定所、四处流浪的医人。
早在治病之前就已经跟你们说好的:我只是对疑难杂症有兴趣。
我只治病救人,不做上门女婿。你们当时也都是答应了,我才救的人。
她病好了你们却紧追不放。害得我东藏西躲,现在直接就追上门啦?”
那年长的贵人说:“女儿她是身体的病好了,可心里的病却难熬难医。
我们也曾给她介绍有钱有势的人家,她不愿意。就是权贵之家她都不肯。
现在她的心病也是病入膏肓啦。求师傅大发慈悲,救救我的女儿吧!”
圣僧看了看告示上面,除了年月日的落款,还有当地州府的大印盖在上面。
几个人想找推脱的话,却哑巴在当地儿,无话可说了。
圣僧师傅问刘利光道:“你们当时可有契约,说好了病愈后无须婚配?”
刘利光摇头道:“没有,当时我进她家是先说好才看病。只是口头约定。”
师傅有些抱怨的口气就出来了:
“凡事都讲究个证据,你拿不出有力证据,证明你的话他们同意了。
人家却能拿出当初你揭下的告示,上面竟然还有你的签名。你怎么说?”
刘利光不敢回嘴,却自己嘀嘀咕咕地道:
“若似这般看好一个病人就招赘一次,那我的子孙早几万年都遍地开花啦。
起码传承到现在也有了上千代人喽。我又何须还在这里苦修?”
他一抬头,见师傅对自己瞪着眼睛鼓着嘴,赶紧哑雀了。
圣僧师傅也不知该说他什么好。闭目思考了一下,又掐着指头想了想。
对那个妈妈贵人道:“可否容我思考一下,再给予答复?你们先回房间静候佳音。
你放心,我等都是信义之人,更何况我是出家之人?出家人绝不打诳语!”
前脚那对儿母女刚走,后脚店小二就领了个人进来了。
那人一见刘利光,急忙上前对他深深地一揖到地。
刘利光一时愣住了:这人我不认识呀。他怕再出现那母女一样的故事。
那人急忙自我介绍道:“我是这孚莱镇的一名祖传医师,叫张卓。
我祖辈一直在这方土地,以开医馆救死扶伤为己任。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。
晚辈也曾耳濡目染,受过祖辈的熏陶,才得继承父辈遗志。
可因父亲英年早逝,很多偏方和救命技能,都还未曾传给晚辈就撒手人寰了,很是遗憾。
昨天我去中仁堂买药,看到贵师开的医方。不由觉得耳目一新,茅塞顿开。
思及贵医师是云游四海为家之人,走后这一方土地的百姓们,就很难再沐浴到师德医恩。”
他说到这里,看了看店小二,意思是让帮助确认一下自己说的话是真的假的。
店小二急忙上前帮他说好话:
“张卓祖上在这里传承了好多代,而且他家看病抓药还特别便宜。
自从他父亲走了以后,他家医馆也开始没落了。
其他家医馆趁机抬高诊费药价,弄得我们这里,不再像以前一样。
平民百姓都看不起病了。有小病就硬挺着,有大病实在熬不住了,也就该上路了。
我们全镇的人都希望,您老能留下来开医馆给大家看个病。
就是走了,要是您能收他为徒,留下医病的技术。那也是我们全镇人的福气。”
张卓赶紧表态:“如果您老想在这里开医馆,无需再去选场地门面。
就在我的医馆里就好,我免费不收您一分一毫。
只要让我在您老的医馆里当个小跑腿儿的就行了。”
刘利光看着张卓一脸的真诚,不知道该怎么办,把目光看向圣僧师傅。
圣僧师傅道:“果真如此,咱们一起到张卓家去看看那个医馆,如何?”
众人起身出了客栈,向张卓家走去。
他们没有注意的是,曾经跟踪过的那个小屁孩儿,又辍在他们后面了。
到了张卓的医馆一看,地理位置很好,似乎是就建在全镇中央。
张卓家宅院比较庞大,不愧是五代人苦心经营的场地。
宅院前面是个比宅院小了一半儿的四合院儿医馆。
医馆是竹木搭建,和张凡的草庐差不多,顶部却是房瓦结构。
医馆里靠西的几间单房,是专门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临时居住的。
其它三面十多间都是问诊行医施药的铺面。
看得出来,想当年那医馆里面人来人往,场面是多么鼎盛。
因为他是自家的产业,故说起来没有太多经济负担。
而且祖传的医书医方很多,是他祖辈的老人们,一代一代自己写下来的。
他们把自己的行医经验和遇到过的疑难杂症治疗方法及结果,总结纪录下来。
竟然有厚厚的七八本之多,是留给后人做参考的精神财富。
刘利光翻看他家老祖宗们写的最早纪录,看到动容之处,不禁流下了眼泪。
原来,张家第一代家主叫张勃,是一百五十年前,那个时代里他最得意的五大弟子之一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他家还秉承着自己当年留下的训诫:以人为本,救死扶伤。
这个训诫就悬挂在医馆最显眼的地方。